砭術乃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首創,其基本手法有溫、涼、感、熱、扭、划、刮、扣擊、顫振、彈撥、平推、揉顫、一指禪顫、抹、摩、拍、點、鏟、滾、耳、冰等二十八種。

 

 

中醫認為砭石療法的重點在上品砭石,主要由泗濱砭石(山東泗水大山中稱「扁鵲石」)製作而成,尤其製成刮痧板、砭錐、砭砧等之後,其微晶、紅外和脈衝作用,具有安神、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功能;用來操作砭術二十八種手法,具有溫助陽氣,疏通經絡;逐寒祛濕,祛瘀止痛;潛陽安神,止悸定驚的作用,其效果明顯優於刮痧。下面簡述砭術的幾種基本法:

1.溫法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一種溫熱療法,首先將砭石泡在溫熱水恆溫箱中,使其取出時的溫度在四十度,然後趁溫熱敷在特定穴位上。溫法針較適合臟腑虛證患者,尤其對風、寒、濕三氣雜合而成的虛證或痺症患者最有效。只要辨症準確,將砭石溫敷於穴位,即有助於調動人體真氣、精氣,藥至病所,改善臟腑功能。但注意!禁將高溫砭具敷在腎俞、命門穴上;如可非用此二穴不可,則將砭具溫度調降至三十八度以下。

2.涼法

無論使用什麼辦法使砭具變涼,施術時均應先擦乾,再將砭具安放在穴位上。只要在適當穴位上涼敷二十五至三十分鐘,即能改善腹水、腿部水腫、椎間盤突出、急性充血水腫時的急性症狀。若能配合瀉水中藥,涼熱交替,效果更佳。

arrow
arrow

    美女雲集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