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UDN健康醫藥
健康醫藥:精選不可不知的醫療常識以及最hot的生活議題,分為「健康話題」、「醫藥中心」、「美容兩性」、「生活話題」等單元。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2013 Ski and Snowboard gear is on sale now.

Get ready for Spring with new arrivals and wake gear. Sho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瘦子也有脂肪肝 小心慢性發炎變肝癌
May 1st 2014, 01:08

【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

Q:老婆40歲,身材苗條,體重45公斤,最近做超音波檢查竟發現有脂肪肝,難道瘦子也有脂肪肝?會轉變成肝癌嗎?

A:隨國人飲食西化,常見文明病「脂肪肝」的發生率也愈來愈高,臨床粗估,每兩位接受腹部超音波的民眾,就有一人有脂肪肝現象。

臨床所見,肥胖者檢出脂肪肝比率,幾乎八九成,由於平常高熱量飲食攝取過多,人體把過多熱量或養分轉化成脂肪,貯存在肝臟,在肝細胞內可見到脂肪顆粒累積,就是一般人所稱的「肝比較『油』」。有脂肪肝的人,體型大多屬中廣身材。

讀者太太身材苗條,為何也有脂肪肝?身材較瘦的人,檢出脂肪肝比率較低,但約有一至二成有脂肪肝,可能與體質有關。

如前所述,脂肪肝原因很多,主要是肥胖,其他如糖尿病、酗酒、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過高、B型或C型肝炎患者,及因嚴重氣喘而需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能出現脂肪肝。

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葡萄糖利用發生障礙,進而導致脂質代謝障礙,最後在肝內發生「脂肪浸潤」病變。另外,慢性C型肝炎合併脂肪肝患者,對干擾素合併ribavirin抗病毒藥物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單純因肥胖引起的脂肪肝,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機率低,但約有二成脂肪肝患者因持續性慢性發炎,若無積極治療或除去可能傷害肝臟的危險因子,約一成可能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尚無藥物可有效治療脂肪肝,但大多數脂肪肝都有一定的成因,切勿等閒視之,應針對病因尋求治療。

諮詢/肝病防治基金會副執行長粘曉菁

(本專欄每周四於健康版見刊)

孩子哭完手腳無力 「毛毛樣病」作祟
May 1st 2014, 01:06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王媽媽發現五歲的「豆豆」大哭完有手腳無力、大舌頭等症狀,就醫檢查發現豆豆得了「毛毛樣病」,三歲的弟弟「小豆」也有類似狀況,醫生查驗發現小豆果然也是患者;在手術治療前三天,小豆因為感冒用力咳嗽,竟提前發病,腦缺血並造成右半身中風、暫時性癱瘓。

「毛毛樣病(moyamoya)」又稱為「腦血管霧霧症」,是一種兒童中風病症,moyamoya在日文中為「一縷清煙」的意思,指人類腦部的大血管窄化、血流量不足,人體會自行長出細細小小、如煙霧狀的血管,來營救腦組織的現象。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郭孟菲說,毛毛樣病好發於東方兒童,五到十五歲是高峰期,小朋友可能在哭鬧、吹氣球或將熱湯吹涼時,過度換氣引發腦血管收縮、血流減少,而出現無力、癱瘓。

但因毛毛樣病發作是讓腦部「缺血」,小朋友可能休息或睡一覺就恢復了,不像大人中風就腦「出血」癱瘓、可快速診斷;加上孩子不會表達,常被忽略,直到發病多年造成永久性傷害才被診斷出來。

毛毛樣病的成因至今不明,台灣約有三、四百名病患,臨床資料顯示女孩較男孩多。

研究團隊發現,毛毛樣病患者智商雖與正常兒童無異,但近四成患者有認知障礙,例如認字困難、資訊處理速度延遲、分類不流暢等問題,這些損傷多發生在嬰幼兒或延遲診斷的兒童身上,及早發現、治療相當重要。

若家長發現孩子有「用力完後無力」的現象,可帶孩子去小兒神經內、外科,以磁振血管照影(MRA)檢查是否為毛毛樣病。

郭孟菲指出,此種疾病經手術治療成功率有百分之九十四,目前經治療的孩子未有中風復發的情況,而且健保有給付。

蔬果農藥 蘋果最毒
May 1st 2014, 01:02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國際環保團體「環境工作小組」(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最新年度報告指出,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蔬果前三名分別為蘋果、草莓、葡萄;較少檢測出殘留的則有洋蔥、西瓜、鳳梨,酪梨等。大部分外皮較厚的蔬果,農藥殘留較輕微。

根據分析,農藥殘留量較嚴重的十二種蔬果依序為蘋果、草莓、葡萄、芹菜、桃子、菠菜、甜椒、油桃、小黃瓜、小番茄,豌豆,馬鈴薯;殘留情況較輕微的則有西瓜、包心菜、地瓜、木瓜、芒果、葡萄柚、洋蔥、奇異果、冷凍甜豆、茄子、鳳梨,酪梨等。

分析發現,市售油桃百分之百殘留農藥,九成九的市售蘋果至少殘留一種農藥,有些蔬果殘留的農藥非常複雜,有一份葡萄樣品竟發現十五種農藥殘留。

環境工作小組發言人艾利克斯·佛姆西斯表示,美國農業部針對市售蔬果採取清洗、剝皮後再檢測的方式,仍能發現六成五蔬果樣本殘留農藥。

當合法公告的農藥,使用於限定類別之農作物,而該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未超過合格範圍,則不違法。

然而環境工作小組認為,如果擔心官方檢測無法阻擋低劑量農藥暴露,又覺得有機蔬果太昂貴,不妨多選擇殘留量較少的蔬果。

環境工作小組指出,通常外皮厚的蔬果,較能阻擋噴灑式農藥的滲透,平均農藥殘留較少。

研究人員強調,有些蔬果測得的農藥是有機磷及氨基甲酸鹽殺蟲劑,毒性較高;部分研究認為,長期暴露於部分農藥,可能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為何吃醫院準備的食物 血糖還會上升?
Apr 30th 2014, 10:18

【內容摘自《書名:第一口吃蔬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退散!》,作者梶山靜夫,今井佐惠子,三采文化出版】

「吃什麼食物會讓血糖值上升」、「避開什麼食物,就能夠預防血糖值上升」的觀點,一直以來都是計算熱量的飲食療法所欠缺的部分。

面對這個新的事實後,我們對重視熱量攝取的飲食療法產生了疑問。

以往的營養指導總是提到「為了預防生活習慣病,請多攝取蔬菜」。這是因為,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會讓碳水化合物或脂質的吸收變緩慢,具有促進排出多餘膽固醇的作用。

而且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出腸內多餘的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使我們容易獲得飽足感、預防吃太多等,具有多種有益人體的效果。

不過,如此有效的蔬菜就算卯起來拚命吃,通常很難見到具體的效果,例如「膽固醇的數值改善了!」或是「便祕改善了!」等。

日常生活中必須外食的時候很多,即使努力地攝取蔬菜,還是難以實際感受到那些效果!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營養指導的指南上寫著「請多攝取蔬菜」,卻完全沒提到「該在什麼時候吃」。如果蔬菜在腸道內會讓糖分或脂質的吸收變緩慢,那麼在攝取「碳水化合物」或「脂質」前就必須先吃蔬菜。要是先吃飯或麵類等碳水化合物或脂質的食物,之後再吃蔬菜不就變得毫無意義?

我們抱著這種理所當然的疑問,試著向患者提出「請您吃飯前,先吃蔬菜」這樣的建議。

圖/三采文化出版

結果,驚人的事發生了!陸續有患者告訴我們「血糖值下降了」、「中性脂肪和體重都減少了!」而且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

得到良好回應的我們在患者的協助下,進行了「先吃完蔬菜,最後再吃碳水化合物」,會有怎樣的實際效果的調查。結果如下頁圖表所示。

調查中我們讓十五位受驗者在不同順序的情況下,食用一百五十公克

(近一碗的量)的飯和蔬菜沙拉。

「蔬菜→飯」這個順序,和「飯→蔬菜」相較之下,血糖值的上升確實較緩慢。

而且從這個研究中我們也發現,先吃蔬菜可以節省胰島素的分泌。對不易分泌胰島素的糖尿病患來說,就算胰島素分泌量少,血糖值也不會上升,是非常好的事。

此外,在後來的研究中也證明了,先吃蔬菜的話,當碳水化合物進入小腸時,會使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腸泌素(incretin)」這種消化道荷爾蒙分泌。

親子玩遊戲 剷除大肚腩
Apr 30th 2014, 00:51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不少中年男子或是生過小孩的婦女,由於缺乏運動而使得身上的贅肉越來越多,甚至有大肚腩出現。如何消除大肚腩?彰化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鄧奕廷設計三種親子互動的遊戲,透過和孩子親密的互動,逐漸消除腹部的贅肉。

男性與兒童 肥胖率亞洲榜首

鄧奕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隨著國人營養攝取過剩,成年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盛行率高達四成;如果和東南亞鄰國比較,台灣成年男性及兒童肥胖比率都高居亞洲之冠。

由肥胖所衍生出來的健康問題,科學研究顯示,腰圍過粗者,有50%會出現代謝症候群,包括內分泌代謝異常,血壓、血糖、血脂偏高等問題,是新一代成年人的健康殺手。

鍛鍊腹肌 仰臥起坐最有效果

另外,臨床發現,腹部累積脂肪過多者,也就是有啤酒肚或鮪魚肚者,由於長期挺著大肚腩,容易腰痛,也較容易扭傷。鄧奕廷說,大肚腩人士除了應勤作有氧運動外,建議應多做腹肌鍛鍊動作,在強化腹肌後,可增加身體肌肉的比例,提升新陳代謝率,加強減肥的效果。

至於要強化腹肌的運動,應以仰臥起坐最有效果,但有人做不來。因此,鄧奕廷設計了三個親子遊戲,平常在家時,父母親就可以陪小寶貝玩,促進親子感情,又能讓大人和小孩都擁有健康的身體。

動作一:小飛機呀飛飛飛

小飛機呀飛飛飛。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躺在地墊上,用雙手雙腳舉起小孩,大人雙腳的膝關節和髖關節,盡量維持九十度,以手和腳的力量,穩穩地支撐小孩的重量,然後輕輕地前後擺動,有如小孩搭乘飛機一般。

目的:大人躺著舉起四肢,可讓腹肌收縮,若加上小孩的重量刺激,便可以加重腹肌的訓練;至於小孩騰空,可刺激前庭發展,訓練孩子的平衡感及感覺統合。

動作二:溜滑梯

溜滑梯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坐在椅子上,雙腳併攏伸直,以雙手牽著小孩,面對面,讓小孩踩在大人小腿上,慢慢走到大腿上方,有如爬樓梯般。接著,可由大人協助小孩轉過身來,坐著,再順著大腿、小腿背慢慢溜下來。這個動作也可以銜接動作三接著做。

動作三:翹翹板

溜滑梯 。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翹翹板。圖片提供/彰基物理治療師鄧奕廷

大人雙腳併攏打直,兩腳踝翹起,呈九十度,讓小孩坐在靠近腳踝的地方,大人用力將小孩抬起,並維持五秒,再慢慢降低,有如翹翹板升起又下降。

目的:動作二和動作三,藉由小孩身體的重量,可以訓練大人大腿的股四頭肌及腹肌的收縮;小孩則可訓練平衡感,避免日後走路跌倒。

▇ 本親子互動遊戲注意事項:

1.運動次數:一次10回就要休息一下,建議以白天或傍晚未進晚餐前做活動為佳,不建議晚上做,以免小寶貝玩得太興奮,晚上睡不好。

2.小孩年齡體重:參與親子互動遊戲的小孩以1至3歲、體重大約10~14公斤為宜;未滿周歲的嬰兒尚未有足夠的平衡感及走路的能力,較不適合;年齡過大的小孩,則可能體重稍重,會造成運動強度太強,父母親負擔過大。

3.環境安全:選擇足夠的空間進行親子遊戲,但不建議在太軟的床舖,以免失去平衡而跌倒。不妨在榻榻米上或在地板上舖上柔軟的地墊,進行互動。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女雲集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