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藥,美容,養生,保健即時資訊分享
健康醫療網是以健康新聞、治療新知為主的全方位健康網站,致力於提供最專業、最即時、最樂活的多元化資訊。「健康部落格」邀請專業人士分享健康資訊,繼續提供更多更完善的健康資訊與服務,成為民眾健康資訊的首選網站。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Are you an avid runner? Or even just starting out?

Brooks designs high-performance men's and women's running shoes, apparel and accessories.
From our sponsors
守護重症照顧者 一指神功可搞定
Apr 16th 2014, 03:35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2014/04/16

家有重症病人,照顧者往往身負重任!為讓家中的重症照顧者能找到出口,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與合庫人壽合作規劃「I守護,愛守護」活動;民眾可以利用手機,只要透過QR code,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回饋給照顧者,只要參加捐款活動,還有機會抽到500元禮券。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表示,舉辦此活動是為了節省照顧者尋求社會資源的時間,讓照顧者可以更快的獲得相關資訊;此外,也提供心理輔導諮詢服務,服務專線為0800580097(我幫您 您休息),讓照顧者在龐大的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下,可以找到一個暫時的出口。

其實,重症照顧者的家庭仍然缺乏許多資源,如復康巴士、居家服務、心理輔導、醫療器材、營養補充品等;陳正芬理事長指出,照顧者是重症家庭的支柱,他們一旦倒下,這個家庭也將隨之崩塌,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看見照顧者並正視照顧者所面臨的壓力,給予他們更多正面的力量!

現代人的手機、平版等行動裝置配備愈來愈普遍,生活上許多大小事都可用「一指神功」搞定,除了「I守護 愛守護」活動外,家總及合庫人壽今年還推出「幸福微光」攝影及影片比賽,讓大家透過鏡頭來更加認識照顧者。


兒童癌症7成可治癒! 勇敢接受標準治療
Apr 16th 2014, 03:09

每年全世界約有25萬名兒童被診斷出罹患癌症、9萬名兒童因癌症而死亡,數字相當驚人!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的國際兒童腫瘤醫學會(SIOP)與荷蘭尼沃海恩的國際兒癌家長聯盟(ICCCPO),最近特地聯合發函給世界各國的小兒腫瘤科醫師與專業團體,希望喚起社會各界對兒童癌症的關注,共同鼓勵病童與家長勇敢面對疾病,接受標準治療,並呼籲全球的醫師與科學家,積極投入兒童癌症研究及新藥研發,幫這些重症病童開發新藥物或新治療。

別放棄!7成兒癌可治癒!
世界上有8成的兒癌患者住在中低收入國家,由於醫療資源匱乏,許多原本可以治癒的疾病,因而無法妥善治療而失去寶貴生命,相當可惜,需要各國的醫療援助及設計相關的支持照護設施,以提升其就醫的便利性與家庭照護支持。
 
早期台灣兒童一旦罹患癌症,無論是白血病或其他惡性腫瘤,少數被家長與親友誤視為絕症。在沒有全民健保的時代,有些家庭選擇放棄治療,帶病童回家休養或環島旅行以度過餘生;也有的家庭因缺乏信心而放棄治療,甚至誤信親友不當建議轉而尋求民間偏方,最後不但無法挽救生命,還浪費大筆金錢,讓全家人的身心都飽受煎熬。
 
不過,這些現象,在台灣幾乎都已經成為過去式了。由於醫學的不斷進步,在世界先進國家中,已有7成以上的兒童癌症可被治癒。我國在兒童癌症基金會於1981年成立以來,陸續引進最新技術,推動了9種兒童癌症的標準治療指引。只要病童與家長勇敢面對,不要放棄希望,堅持接受標準治療,就非常有機會可以完全治好。
 
白血病(血癌),最常見的兒童癌症
在兒童癌症當中,最常見的是兒童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血液中含有維繫生命的三種血球,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紅血球負責由肺部攜帶氧氣到全身的組織;白血球如同國家的軍隊,負責對抗入侵的細菌、黴菌、病毒等微生物;血小板幫助人類免於出血。這三種血球都是由骨髓所製造,白血病是因為骨髓中白血球癌化異常增生所致。
急性白血病佔所有小兒癌症的36%,骨髓受侵犯的結果影響正常造血:(1)因紅血球低,出現貧血、倦怠、食慾差等現象;(2)因正常白血球減少可引發種種感染和發燒;(3)因血小板減少而容易出血。白血病也會使淋巴腺、肝、脾腫大和骨頭關節疼痛。
 
白血病細胞源自淋巴球系者,稱為「淋巴性白血病」,而源自其他白血球系者,稱為「骨髓性白血病」。小兒急性白血病中,淋巴性約比骨髓性多3倍。淋巴性好發於兒童,尤以3〜5歲為最常見。
 
開發新治療,癌症不再是絕症!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的發展史充滿戲劇性,從60多年前仍屬無法治癒的絕症,轉變為今天超過8成可以痊癒的疾病,是現代醫學所帶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重大進步之一。最大的功臣,可說是前仆後繼投入醫學研究的醫師與研究人員,以及病童。
 
舊時代的中西方醫學,大都認為無論是成人或孩童,一旦身體出現惡性腫瘤,都是無法治癒的。19世紀時,西方國家受惠於麻醉藥與無菌技術的發明,外科手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有些局部癌症,如胃癌、乳癌等,只要在腫瘤侵犯其他器官之前加以切除,就有希望痊癒。然而,對於已經轉移的癌症,或是癌細胞循環全身無法開刀的白血病,仍然一籌莫展。
 
從194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的一系列醫學與科學研究,奠定了現代癌症化學治療的基礎。1947年,美國波士頓的法柏醫師(Sydney Farber)採用干擾葉酸代謝的「胺喋呤(aminopterin)」藥物治療兒童白血病,使血癌細胞消失,達到暫時性緩解。隨後,研究者發現合併其他化學藥物,效果更好,提高了緩解的比率。
 
到了1962年,美國曼菲斯的品克爾醫師(Donald Pinkel)結合了多種化學藥物與中樞神經治療(髓鞘內化學藥物注射,俗稱背針)或腦部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消滅躲入腦與脊髓的血癌細胞,大幅提升了治癒率。
 
除此之外,科學家透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許多癌細胞的分子與基因標記,並透過相關的檢驗分析,導入「以危險群為導向」的治療觀念。也就是說,對於容易復發的患者,醫師提供較強的治療,以追求治癒的最大可能;對於較容易治療的患者,則減少治療強度,以減輕副作用,如此一來不但提升了病患存活率,也改善了生活品質。
 
近年來,各國更成功的以髓鞘內化學藥物注射的方法,完全取代放射治療,減少了電療的副作用。這些兒童白血病治療發展的里程碑,不但拯救了全世界許許多多的病童,更透過觀念的傳遞與學習,幫助了許多其他兒童與成人癌症的治療發展。不過,由於仍有部分病童有復發的風險,未來需要導入更先進的分析技術、癌症基因醫學研究等,並開發新治療來拯救這些病童。
 
在台灣,每年約有500位0〜17歲的兒童與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最常見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5年存活率已提升至80%以上,接近世界先進國家的水準。
 
儘管近年來白血病治療成效很好,但仍有些兒童惡性腫瘤,如腦瘤、骨肉瘤、神經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等,成績仍有進步的空間,需要各界加倍努力的投入,研究這些癌症的生物特性,開發適合兒童使用的新穎抗癌標靶藥物,以幫助這些不幸罹患癌症的病童。

當心!兒童癌症9大警徵
兒童好發的癌症與成人癌症不同,5歲以下幼童除了白血病和腦瘤,也好發各種母細胞瘤,包括腹部的神經母細胞瘤、肝臟母細胞瘤、腎臟母細胞瘤、眼睛的視網膜母細胞瘤。
 
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為了希望父母早期發現兒童癌症,所以提出9大警徵提醒父母帶小朋友就醫,以提高治癒率。9大警徵包括:(1)臉色蒼白、(2)紫斑或出血傾向、(3)不明原因之發燒、(4)不明原因之疼痛、(5)不明之腫塊、(6)淋巴腺腫大、(7)肝脾腫大、(8)神經方面之症狀(如劇烈頭痛、嘔吐、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或抽搐)和(9)眼睛有異常反射光(貓眼)。
 
會有上述症狀的疾病很多,並非一定是癌症。例如:有一半以上兒童或多或少抱怨腳痛,位置以膝蓋和小腿後側最多。這種偶爾發生的疼痛,95%是一般所稱的「生長痛」,是指小朋友成長期間白天過度活動以後,在關節附近發生過勞的發炎現象,特徵為下午或晚上發生,兩側都會發生,發作短於2小時,其他時間小孩活動力、食慾、體重等一切正常,沒有其他異常,偶發且不規律發生,這並非是癌症造成的疼痛。所以父母要保持警覺性,但不要神經兮兮地活在恐懼中。有疑問就即刻詢問專業醫師,以免過度擔憂或者延誤癌症治療。

孩子得癌症怎麼辦?
當小朋友被診斷罹患癌症時,家人最初的反應是「震驚」。會認為:「不可能,小孩只是感冒吧!」之後是「憤怒」的情緒,這憤怒會投射到家人、照顧者或甚至是醫護人員。面對此重大的打擊,這些反應是在所難免的,但是常時間處在這些情緒中對病童沒有幫助,所以家長應儘速調整思緒與接受醫療的幫助,和醫療團隊討論要如何幫助病童恢復健康與減輕不適。
 
「小兒血液腫瘤科」的專科醫師就是專門治療兒童癌症的醫師,負責疾病的診斷、分期、擬定治療計畫、執行治療及處理治療相關的併發症,長期追蹤治癒患者並妥善照顧少數因疾病本身或治療造成之後遺症,所以小兒血液腫瘤醫師是負責照顧兒癌病童的長期好夥伴。
 
除了醫院的協助,病友、社工、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和瑞信基金會都可以提供經濟、照護、心靈等多方面的支持。所以病童與家人絕對不是孤獨的,有許多人會陪伴與幫忙病童與家屬的!而且由於許多方面的進步,包括更好的檢驗技術、更好的抗生素、更好的止吐藥、更熟練的醫護人員,副作用與併發症減少許多,病童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還不錯,而不是像電視劇上那樣演得很痛苦。

醫療團隊+家庭陪伴,攜手戰勝病魔!
大多的兒童癌症是原因不明的,所以較難事先預防。回顧兒癌的醫療歷史,我們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醫學進步,紀念那些不幸捐軀的生命小鬥士,期待有更多的國內外醫師與科學家投入兒童癌症研究發展的領域。
 
最重要的是,請大家一起鼓勵新發病及治療中的病童與家長勇敢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與醫療團隊通力合作,共同戰勝病魔。病童的親友與長輩,除了口頭關心之外,也不妨多多分攤父母的重擔,協助其日常生活所需或照顧其他兄弟姐妹。透過支持、陪伴與家庭的力量,與病童攜手走出癌症的幽谷,迎向光明的未來!

陳淑惠
現職:雙和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液腫瘤科主任醫師、慈濟幹細胞中心醫務主任
美國St. Jude Children Research Hospital骨髓移植臨床研究員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及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造血幹細胞移植臨床研究員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4年4月號。http://www.mababy.com/

6秘訣 骨科醫師甩肉10公斤也甩掉關節痛!
Apr 16th 2014, 02:25

【延伸閱讀】
身體發炎影響荷爾蒙 變胖變瘦由不得己!
身體發炎,「腸」先知道?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身體發炎物質會與胃腸道內分泌系統相互影響,且腸道荷爾蒙會影響食慾、體重、脂肪與肌肉組成等,一旦發炎問題未經治療控制,身材胖瘦便會容易失控。此一研究成果也已...(詳全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2014/04/15
六個月血糖+體重雙達標 胖婦人控糖成效佳
一名59歲體型豐腴的婦人,患有第2型糖尿病12年,因為嘴饞,體重一直居高不下,接受口服降血糖藥物及注射胰島素治療,血糖仍無法控制,糖化血色素(HbA1c)甚至高達10%以上;後經醫師建議,同時接受腸道...(詳全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4/04/15
引進全吸收性血管支架 開創心血管第二春
花蓮一名30多歲的L先生,原本一直以為走路會喘是因為自己體重過重,沒想到最近出現胸悶、胸痛的症狀,至花蓮慈濟醫院經過運動心電圖等檢查後,確診心臟內有一條血管,有85%的嚴重阻塞,院方決定利用最新引進的...(詳全文)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04/13
‧ 上「LINE」健康減重 隨時隨地控制熱量
‧ 幫助市民減重 致胖環境改善計畫奏效
‧ 體重超標 罹子宮內膜癌風險高3倍
‧ 結核病症狀有哪些? 逾4成民眾不知
‧ 放化療好痛苦! 中醫輔助減緩副作用
防止疝氣再復發 醫師技術是關鍵!
Apr 16th 2014, 02:21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2014/04/16

「奇怪……為什麼腹股溝鼓鼓的、還隱隱作痛呢?」如果你也有相同困擾,小心!你有可能「脫腸」了!根據統計,俗稱脫腸的「疝氣」好發於男性,成年男性疝氣的發生率更是女性的10倍!若沒有進行手術治療,不只容易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甚至會因腸壞死引起腹膜炎!而已經過手術治療者,若醫師經驗或技術不足,便容易再復發。

當身體中的器官從正常的位置移至不正常的位置時,便稱為「疝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也就是原本應在腹腔內的大腸或小腸,因腹壁較弱或先天形成的疝氣袋,使腸子掉落至腹股溝或陰囊,又稱為「脫腸」或「墜腸」。臨床上,症狀較輕微的患者在平躺時感覺不甚明顯,但站立時,會發現腹股溝有腫塊突出,且在走路時會有影響,至於嚴重者則陰囊腫大情形非常明顯,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專治疝氣已經30年的台中博愛醫院院長曾振橿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疝氣並不會疼痛,因此,若症狀加重伴隨疼痛發生,就要特別小心了!可能是腸子脫離原位後卡住,若持續置之不理,便會造成卡住的腸子血液不通,久了便會潰爛甚至腸破裂,造成腸內的髒物跑至腹股溝內,進而引發腹膜炎。

由於疝氣不會自然痊癒,治療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進行修補手術把脫離的腸子放回原位,並修補破裂的腹壁,避免再次脫位。然而,疝氣並非一次手術後就一定可以一勞永逸,復發率和醫師的經驗及技術明顯相關,從0.1-10%都有!且再復發後,因腹壁結構改變,且手術後組織沾黏,再手術的難易度便會提高,治癒率也會因此降低許多,顯見慎選醫師的重要性。

像是家住南投的林先生,16年來疝氣一再手術,一再復發,為了能一勞永逸,林先生找遍全台各大醫院治療,然而由於同樣部位已開過三次刀,傷口早已結疤,大大提升手術難度,醫師們也不敢保證能順利完成手術、並避免再次復發,有的醫師甚至拒絕開刀,最後在親友的推薦下,林先生才找到曾振橿醫師,並透過曾醫師獨創的「曾氏疝氣修補手術」,解決困擾多年的夢魘。

曾振橿醫師治療疝氣已近30年,治療病患超過7萬人,在這30年中,曾醫師各種手術方法都已用過,經過反覆比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後,截長補短,並做各種修正及改進,鑽研自創了「曾氏疝氣修補法(Tseng's Hernioplasty)」,期望能降低再發率、疼痛感及住院天數。追蹤手術後的病患,再發率都已降到0.1%以下,且因曾氏疝氣修補法,可使病患術後疼痛感降低,住院時間也明顯縮短,術後6小時即可出院,且出院返家後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照料,可迅速回歸正常生活。

由於有不少疝氣復發病人被告知是因為術後做粗重工作所引起;對此,曾振橿醫師苦口婆心的強調,絕大多數疝氣術後再發皆因醫術不良導致,並非術後做粗重工作等原因引起;因此,為了使復發率降至最低,疝氣手術最好要找專門治療疝氣的醫師進行,如此方能保障健康。


面對父失智 江漢光:告訴自己是在反哺
Apr 16th 2014, 02:05

「接受他生病的事實,比較不會生氣…」家有長輩罹患失智症,沈重的照護壓力、生活秩序大亂,常讓家屬日子過得很痛苦。父母先後罹病的江漢光則說,「我對父母幾乎沒有生氣過,這是我稍微安慰的事。」接受事實,也讓他能更豁達的面對自己老年可能也會失智的擔憂。

失智老人天天吵鬧,讓同住的家人幾乎沒法好好睡覺;或是行為失序,直接在陽台小便。怕老人家跌倒,家裡裝扶手、四處貼防滑墊,早已顧不得裝潢美不美觀。這些接踵而來的壓力與改變,常讓失智症家屬幾乎要崩潰,甚至沮喪到想自殺。

即使有精神科專業訓練,江漢光不諱言,自己也曾被可能罹病的憂慮壓得喘不過氣來。有一天他搭公車時突然想到「會不會以後我也失智?」當時他嚇壞了,甚至立即想找國內失智症權威、前榮總醫師劉秀枝檢驗基因,但後來還是打消念頭。但江漢光清楚,不管人生過去多麼光輝燦爛,一旦失智,人生「立馬抹上黑白」。

「還好我做這行」,能有同理心去面對父母的行為失序。失智症的病程平均3到14年,江漢光說,雖然結局很清楚是「雙輸」:也就是患者走到人生盡頭、家屬也被拖得很苦,但「這場戰爭一定要打下去,只能勉力而為」。

看過不少家庭對照護患者的方式、遺產分配有歧見,弄得親人間雞飛狗跳、互相指責,他很慶幸他與三個姊姊沒有這方面的歧見。不少家屬很難接受親人失智後的脫序言行,江漢光強調,只要能接受父母生病的事實,告訴自己是在「反哺」,才能學會面對、處理、放下。

聚焦音波體雕風潮 台日名醫共同見證
Apr 16th 2014, 01:31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4/04/16

時序春暖花開,瘦身市場進入需求的暖身階段,所以不論是在吃的、喝的、擦的、穿的,只要能驅離冬眠中的脂肪,愛美民眾無不趨之若鶩尋找最佳瘦身方法。

醫學美容界也積極投入市場,日前由立塑聚焦音波儀器原廠邀請了兩位醫美權威 ,一位是長庚醫院皮膚專科主任胡倩婷醫師與遠從日本邀請來台之醫師服部達也先生,舉行研討會,台灣近30位醫美名醫與會共同交流,其場面之熱絡,充分顯現台灣民眾對醫美體雕之強勁需求。

長庚醫院皮膚專科主任胡倩婷醫師分享了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瘦身療程;她指出,近年來,各療程已慢慢有各自的擁護者,但大多數的需求者在多方嘗試後,已開始選擇非侵入式、免動刀之療程。而體雕瘦身市場發展至今,也逐漸有新的選擇,就是朝向選擇聚焦音波來進行體雕。

胡倩婷醫師表示,過去很多人都認為體雕儀器是用來減肥。事實上,現在更多的人選擇如聚焦音波溶脂這類非侵入、免動刀療程,主要是為了雕塑曲線。而在過去先減肥後雕塑的觀念已在改變中,反而現在是先雕塑曲線,再展開一連串的減重計畫,達到雕塑完美身形的期望。最令人興奮的是,目前體雕市場的族群不再僅限是女性,而有非常多的男性市場潛力,甚至是社會上知名的企業主,都選擇聚焦音波溶脂這類非侵入體雕療程!最吸引忙碌企業主的點就在於此一次療程僅需一小時,就可看到明顯效果的療程特性及節省企業主的寶貴時間。

  

日本名醫服部達也先生也在研討會中大方分享在日本的醫美體雕市場概況,其中與台灣相似的現象是兩地民眾都以痛感作為療效的保證,在治療過程不再訴求無痛感,也就是說,不論日本或是台灣的民眾,都可接受療程過程的痛感,甚至認為痛才有效。胡倩婷醫師也表示,以聚焦音波溶脂為例,痛感與療效並非成正比,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有痛感,但都是患者可接受的程度。關於台灣與日本在治療部位上,則是各有選擇上的偏好,台灣較常接受治療的部位為腹部、腰側等部位,日本則是以臀部和大腿為最常治療的部位。

胡倩婷醫師最後也不忘呼籲民眾,儘管這類非侵入療程具有相當高的安全性,但還是建議尋求有經驗的專業醫師,除對於儀器能精準地操作外,在體雕部位有其專業判斷,畢竟完美曲線的雕塑是不可馬虎!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美女雲集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